九月,秋风微凉,窗外传来阵阵桂花香。茶室窗前的小叶紫檀,桌上的真柏、黑松,摆放的错落有致。茶桌上水壶中的水开了,热气升腾,周董给大家冲泡一壶普洱,茶的香气弥漫开来,冲散了午后的困意。

    “过完年到现在,我们一直在讨论拓宽业务渠道的事。去年年底,咱们有四个人通过了海关考试,进了海关的中介机构备选库人员名单,还没做过他们的业务。这个月,海关给我们派了一单。这是第一单,很重要。你们四个,都是过了海关考试的,有什么想法,说一说。”通过海关考试的四个人是陈征、李琳、金勇、方静。平时的小范围谈工作,大家喜欢在茶室里,轻松一些。

    “说实话心里没底,毕竟没做过。”陈征一是对海关业务不感兴趣,去考试是碍于公司和老板的要求;二是第一单,又没经验,硬是接手做这一单,他认为预期效果不会好。

    “虽说做哪种业务,都有个由陌生到熟练的过程,但这毕竟代表着咱们在海关心中的印象,第一单,大家都生疏,确实像陈总说的,心里没底。”李琳五十岁了,这个年纪还要考试,也是为了公司要求,不然她自己是不会参与什么考试的。她对海关业务感兴趣,但她没信心打这个头阵。

    “不是有蒋总介绍进来的,胡鑫吗?”金勇知道蒋总刚安排一个胡鑫进公司,说是以前做过海关业务,还因此给了他很高的薪水。因此,同事们私下里叫胡鑫,海关专家。

    林枫跟金勇的想法是一样的,提到了蒋总,自己还是少说话为好。

    “对,小胡海关业务很熟的,他以前的那家事务所,海关业务做的很好。”蒋旭听到有人提起,心里高兴,即便没人提,他自己也要提出来。他要向老板展示,自己挖掘来的人才,对公司有用。

    “他以前是哪家事务所?”周董问。

    “振华的。”

    “哦,振华,他们老早就做海关业务了,是这项业务的领头羊。”方静补充着。

    “大家觉得怎么样。”

    都不想打头阵的陈征、李琳、金勇、方静纷纷赞成,也正合蒋总的意,他就是要让自己介绍进来的人,大展拳脚,他也面上有光。

    这单海关派发下来的任务,按约定一个月完成,延一延期,二个月也行。到了第三个月,也就是十一月,报告还没上交海关,海关开始催促,公司有点顶不住了。海关业务是蒋总负责联络、接洽的,主要是蒋总顶不住了。

    十一月二十六号一早,胡鑫就拿着方静已经审核好的报告,来找姜嫽。让姜嫽审好之后,给他盖章,海关在催。姜嫽先看电子版,在电子版中竟然发现了,很多驴唇不对马嘴的病句,像是在网上搜的,自己又没细看,直接复制过来的。底稿等证明材料,就是几份公司营业执照等公司资质等复印件。

    姜嫽审核快半年了,她见过简单的底稿,可没见过连简单都说不上的底稿。一看就是没法盖章的,不知方静为什么就盖章了。姜嫽把报告给胡鑫退回去,让他补底稿,还有报告里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,让他自己好好改改。

    下午,姜嫽跟林枫外出办事,蒋总打来电话“小姜,胡鑫的报告你还没盖章吗?”

    “我退回去了,没底稿,我让他补充好,再拿过来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明天进公司吗?”蒋总问。

Baidu
map